《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至2022年10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本期邀请三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人民至上、系统观念、大历史观的角度谈学习体会。
【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征。《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的一条突出主线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贯穿始终的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科学回答了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开卷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纵观全书,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无不深刻体现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为始终做到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多篇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是把人民置于中心地位,把人民作为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历史主体,突出的是人民主体地位,彰显的是人民价值、人民利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收卷篇《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强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 胡晓青)
【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党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也是《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中贯穿全书的科学思想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反映社会有机统一、矛盾转化的内在机理,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开卷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强调:“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成功实践。
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以点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如《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强调:“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时代十年,我们党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工作,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时代新征程应对复杂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统筹兼顾中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方能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所强调,“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 颜晓峰)
【大历史观】《习近平著作选读》中的大历史观
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中,“大历史观”是多次提及的概念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忠实继承与创造性发展。
早在2011年9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提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2016年5月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首次提到“大历史”概念。2016年12月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中,强调要“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2019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正式阐明了大历史观,系统确立其相关理论基础、时间跨度、系统维度、领域类别、未来方位等。
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综合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思维,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总书记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明确要用联系、发展和辩证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历史,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等篇目,都是继承并贯彻历史辩证法的生动例证。总书记大历史观明确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这一基本原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对中共八大报告、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继承与开新,正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继承运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正是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高度强调人民对于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多篇目都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而另一方面,则强调人民是目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集中体现了这种“为人民谋幸福”的大历史观。(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瑞)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