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廉文鉴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展馆 -> 廉文鉴读 -> 正文

节气话廉:清明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3-11-16

清明,是二十四节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唯一,既是自然节气又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北京时间2023年4月5日9时12分52秒正式进入清明节气,这一时刻,太阳正好运行到黄经15度。此时,南方地区早已生机盎然,北方地区气温逐渐回暖,大江南北一片春意融融。

今日清明,气清景明,草木萌动,百花盛开,万物蓬勃。

 
   历史渊源

清明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子·天门训》中指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慢慢演变成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将清明前的第三天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将清明和寒食节合并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古代帝王将相在清明这一天都要行“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自然节气到重要传统节日,清明既有大自然情怀更富于深沉的人文关怀底蕴。清明时节、春和景明,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感悟生命、慎终追远。


   传统习俗

自古清明时节就有很多习俗,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差异,各地的习俗内容和细节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郊游踏青却是共同的主题。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的一种文化传统,在很多地区,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因此说,清明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这一天,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的人们还喜爱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身上佩柳,寓意辟邪驱鬼。此外,在很多地区还有放风筝、荡秋千、食青团等多种多样的习俗传统,寓意平安顺遂、幸福团圆

物候现象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清明一到,白桐花首先开放;二候“田鼠化为“鴽”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特别喜欢阳光,而田鼠喜阴,清明后暑气浓,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因此古人就误以为是田鼠变成了小鸟;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雨水多,阳光照在雨滴上,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就形成了绚丽的彩虹。


   清明话廉

日清月明,风清气正,清明话廉,慎终远。回溯清明的由来,介子推忠孝义节的故事感人至深,去世前他给晋文公留下遗言:“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从古至今,“清明”一词被赋予多种寓意,既表达出人们对社会风清气正、物阜民丰的憧憬,也是对为官清白、政治清明的期盼,寄托着老百姓对“官德清明”下朗朗乾坤的无限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殷向往。因此,党员干部务必以身作则坚守清明、秉持信念传承清明,时刻严守纪律底线、坚决克服麻痹心里,让清廉之花常开于心,让清明之风常伴于行。

清风长拂清正明静,清明话廉清气长存。民心呼唤清明山清水秀、清洁明净,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渴求;社会呼唤清明清白人生、清平世界,是人们对人文生态的向往;政治呼唤清明清正廉明、公开透明,是人们对政治生态的真诚期许。清明当“清”,共产党员干部务必带头做好清正廉洁、洁身自爱;清明应“明”,共产党员干部务必带头做到明辨是非、公私分明。唯有坚定信仰、不忘本真,才能清德明静;唯有根植廉心、崇清尚明,才能行稳致远。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共产党人务必风清气正、一身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