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北京时间2023年8月8日2时22分41秒正式迎来立秋节气,这一时刻斗指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清爽的秋天就要到来,也预示着禾苗谷物开始成熟,金色大地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
今日立秋,暑去凉来,秋风送爽,禾黍盈满,丰收在望。
历史渊源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意为“禾谷成熟”,立秋表示秋天正式开始,农作物进入成熟收割时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就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万物随着阳气下沉而收敛,从繁茂成长趋向丰硕成熟,大自然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正如《管子》所云:“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物候现象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经历了大暑的酷热,立秋的凉风总是让人舒适的;二候“白露生”,由于早晚温差开始增大,导致清晨空气中的水雾在植物叶子上凝成露珠,立秋时节的薄雾蒙蒙是颇有诗意的,“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写的就是此景;三候“寒蝉鸣”,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叫声低微并略带凄切,仿佛在传达着夏天即将过去的消息。
传统习俗
从古至今,立秋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时点而受到重视。在古代,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民间则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流传至今的立秋习俗也有很多,“晒秋”就是其中之一,立秋这天,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农家小院里晒满了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呈现出诗一般的“晒秋”景象,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奋进有为的精神面貌。此外,民间很多地区还流行着立秋当天“贴秋膘”、“咬秋”、“摸秋”、“啃秋”等习俗。
立秋话廉
清风徐徐,立秋当立清正廉洁之心。立秋已至,正是全面复盘、总结提升之时。经过了春种夏忙的奋斗与打拼,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此时要摒弃夏日的浮躁、涵养秋高的清气, 守住慎独慎微的行为底线、常怀自省自警的自律之心,历经困难而廉心不改、久经考验而洁身自重,涵养清正廉洁的道德修为、充盈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为秋收冬藏的继续奋斗不断勤思蓄力。
正气浩浩,立秋当立奋发有为之志。立秋之时,更是躬耕不辍、砥砺前行之际。值此丰收时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树立起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时刻保持蓄势待发的状态,不“躺平”、不“佛系”,勤奋敬业、脚踏实地,立足于工作岗位,全身心投入其中,真抓实干、担当奉献,立起希望与梦想,扛起使命与担当,挥洒汗水、努力耕耘,用拼搏奋斗绘就一幅绚丽的秋日画卷。
立秋清风扬正气,廉洁实干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立秋已至,党员和领导干部要用“一叶知秋”的政治敏锐,守住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怀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自信与豪气,在推进主题教育不断取得成果的收获之秋,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学出本领、干出实绩,用清正廉洁、勤政务实、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